"同一趟高铁,一年半竟多掏40多元!"近日,网友徐先生一则关于G326次列车票价上涨的爆料引发热议。从厦门北到水家湖的票价从528元涨至571元,涨幅达8.1%,这种"静悄悄"的调价方式让不少乘客直呼"看不懂"。
票价上涨背后的市场化机制
面对乘客质疑,12306客服明确回应:高铁票价实行市场化浮动机制。根据《价格法》和《铁路法》,高铁动车组票价不在国家定价目录范围内,铁路企业依法享有自主定价权。调价前会综合考虑沿线经济发展水平、运输市场供需状况、其他交通方式竞争等因素进行调研,并通过问卷调查征求社会意见。
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李经昕律师指出,铁路企业的调价行为确实符合现行法律规定。乘客可以根据12306平台公布的实时票价,自主选择是否购票。但这种"价随市动"的机制,也引发了对民生出行成本的广泛讨论。
票价透明度成争议焦点
徐先生在爆料中特别强调,自己是通过比对报销记录才发现票价上涨,"铁路部门应该提前公示调价信息"。这反映出当前高铁票价调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。虽然12306表示曾进行社会调研,但具体调研范围、样本数量等关键信息并未公开,难消公众疑虑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区域的高铁票价调整幅度差异明显。深圳北到广州南的每公里票价高达1元,而赣州到北京的票价更是从800多元飙升至1100多元。这种区域性差异让部分乘客感叹"同车不同价"。
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平衡之道
支持者认为,动态调价能优化资源配置,淡季折扣也让部分乘客受益。反对者则担忧,过快上涨的票价可能加重低收入群体负担,高铁作为重要民生设施,应当兼顾公益属性。
专家建议,铁路部门在行使自主定价权时,应建立更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,主动公示调价依据和幅度,让乘客"明明白白消费"。同时,可考虑对革命老区、欠发达地区等线路给予适当政策倾斜,平衡市场化运营与社会责任。
高铁票价调整引发的这场讨论,本质上是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深度思考。如何在保障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同时,守住民生底线,需要政策制定者、运营方和公众的共同智慧。目前,铁路部门尚未就如何完善调价公示制度作出进一步回应,本报将持续关注事态发展。
金斧子配资.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.配资网官网最新信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